在全球层面,但凡是制造业强国,都有重视类“小巨人”或者说类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物种的现象。比如,美国的叫“瞪羚企业”,德国的叫“隐形冠军”,日本的叫“利基企业”。大家常常会觉得这些概念不好区分,不好区分的背后,其实就是因为很相似。
在我国层面,“小巨人”这个名词往往是与“卡脖子”一起出现的,国内这些年对于“小巨人”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,各大城市都把“小巨人”数量的多寡,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,每次“小巨人”名单一公布,就会有新一轮的“‘小巨人’第一省”“‘小巨人’第一城”之争。
聚焦佛山,“小巨人”对佛山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现实意义是什么?在此,可以讨论两个“佛山之问”。
第一个是媒体对佛山企业界的一个多年的追问:佛山的下一个美的在哪里?又或者说,佛山在保持美的、碧桂园两家世界500强记录已有数年的情况下,下一家世界500强在哪里?
舆论世界都在关注大企业的时候,我却发现,向往研究真实世界的北大教授周其仁一直在佛山“寻草”。我们一直跟着他在研究佛山有韧性的小草型企业。因为周老师认为,如果把佛山的市场主体比作一座冰山,大家所熟悉的大企业只是冰山一角,佛山真正的主体是冰山下的小企业。
这是我理解的,“小巨人”对于佛山的第一重现实意义:世界500强难求,培育更多小而美、像“小巨人”的企业,是佛山提高企业竞争力整齐度,一个更为现实的路径。
这也是典型的德国路径。当年为什么会有“隐形冠军”概念的出现?就是有人问赫尔曼·西蒙,为什么德国没有太多世界500强,但是经济实力如此之强?结果他研究出,德国靠的是大量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“隐形冠军”。
第二个问题是:在你们看来,佛山最应该防范的发展危机是什么?作为一个以传统制造业起家的工业大市,如何防范因为产业的老化,而陷入老工业基地停滞不前的发展困境?
要抗衰,就要焕新,“小巨人”就是应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良方,因为“小巨人”基本上就是来自战新产业,它是佛山化解制造业“中年危机”的重要入口。
孕育“小巨人”要讲究战略,也要讲究战术。从战术维度,或者说更立竿见影的角度,我认为有三点值得关注。
第一,先发现,后发明。所有接受调研的企业都告诉我们,其实能不能评上“小巨人”,首先和企业知不知道、重不重视有巨大关系,要加大宣传,让“小巨人”进入更多企业的视野与话语体系。
第二,引大商,育小商。从立竿见影的角度看,“小巨人”数量增长,除了靠培育,还可以靠引入。在招商引资的红海赛道中,重视对于有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引入,不仅是为招商在红海中找到蓝海,也是为佛山转化更多“小巨人”提供可能性。
第三,重增量,更抓存量。战新产业不一定都是无中生有,我在重庆看到一家铝型材企业,实力或许没有佛山头部铝型材企业强,但是它却通过把光伏引入到铝光板,一跃成为“小巨人”。因此,一定不能用产业去定义一家企业,不论是战新产业还是传统产业,其实都是可以转化出“小巨人”的。
“小巨人”的培育是一场长跑,绝不是短跑。我们要考虑如何立竿见影,但更要抱持长期主义,我们要继续从优化产业结构的层面去努力,这虽然是一种“慢变量”,但却是决定佛山“小巨人”培育成败的关键变量。